美章网 资料文库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根据《中共**县委办公室关于认真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专题调研的通知》,我们对**乡**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乡**村位于**乡的西北边,连接着运稷一级路,交通发达。全村有人口2131人,耕地面积1050亩,村民从事多行业经营,约40%户从事麻花加工业,约30%的户从事鸡粪运输行业,约5%的户从事养鸡业,达规模养殖的户有3户,其户鸡存栏7000只左右,家庭作业,没有雇工。其余25%从事农业及其他行业。该村人均收入4000元/年。该村总体布局规划合理,三纵两横,主、支巷道全部硬化,已基本绿化、亮化。文化广场、舞台、村办公室、计生服务室、党员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健身器材、远程教育设施等硬件已全部到位。该村村民民主政治参与意识强,能较好地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能较好地推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行村务公开,坚持“一事一议”制度,村民自治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较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发展生产靠得是科技,是决策,是市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群众迫切需要的,但我们的科技下乡搞得不是很好,并非因需施教,市场决策就更谈不上了。

(2)、该村虽然规划合理,但村容村貌并不整洁,环境卫生较差,指定的垃圾场所平时无人问津。

(3)、招商引资也是该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村25%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迫切需要政府帮助引进企业。据调查,该村现已和**方面在谈煤球生产线的引进事宜,但由于有一家土地征用未谈妥,该项目目前处于滞留状态,需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4)、部分群众反映该村没有学前班。

(5)、部分群众反映该村财务公开流于形式。

三、对策和建议

(1)、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科技,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农村又缺乏这样的人才,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多走访群众,多搞调查,多了解自己所服务村的情况,根据需要,调整自己所学的知识,给村民在市场预测、决策、科学种养方面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利用村机动田,搞一些实验田。

(2)、爱委会每月给清洁工发放30元工资,大家都知道,根据现在的工资标准,这确实是低了点,上级主管部门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多拨些经费,村里应多搞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艺活动,使村民耳濡目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各自自扫门前雪,清洁工清理公共卫生,花香鸟语,干净整洁的环境可能就为时不远了。

(3)、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借鸡生蛋可以大大加快该村的发展步伐,但现在有一户村民思想守旧,不愿换地,村干部有畏难情绪,我们乡干部一定要耐心细致的做好协调工作,留住外商,达到双赢的目的,切实为群众把好事办实。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一、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我村依托城郊特色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两大产业。一是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全村耕地面积802亩,优质蔬菜种植面积650亩,占81%,投入502万元,建起了512亩大棚蔬菜基地,蔬菜产值982万元,占全村农业总产值81.8%;二是大力发展建材业。全村建起了8家投资200万元以上的建材企业,年实现产值7600万元,占全村社会总产值1.42亿元的50%。

二、以民为本,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我村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富裕,改善民生条件当作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来抓。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全村劳力1137人,已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力659人,占68%,每年实现打工收入1350万元。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近年来,我村农民纯收入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25亿元,人平纯收入3652元,比年人平纯收入的3201元增长451元,增14.1%;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32亿元,人平纯收入达4077元,比年增425元,增长11.6%。三是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我村现有492户,户户有楼房,人平住房面积已达到35平方米以上,全村规划新建200户的中心村,已建起97户,在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农户通电率、广播电视入户率,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四个指标实现了百分之百,有417户用上清洁能源,占全部户数的84.8%,全村建起了卫生厕所372户,占75.6%,已安装固定电话606部,,有40户已使用上宽带网,村部安装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

三、着眼长远,大力推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实现乡风文明,首要任务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我村在三个方面抓农民素质的提高。一是抓农村义务教育,全村所有应享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无一失学,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100%。二是抓文化设施建设,为便于农民学习,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内藏各类图书5000册,投资5万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露天文化娱乐场所,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起了腰鼓队、龙灯队、龙舟队、舞狮队。三是制订多项制度,促进文明新风建设,根据自己的实际,制订了《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创建规划》、《村镇建设实施规划》,《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四、抓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上,我们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成了通村通组公路工程,完成了3.2公里水泥路面硬化。二是完成了水利设施工程,完成了塑料蔬菜大棚灌溉水渠2000米,加固北河堤500米,修建了河闸6处,基本实现了农业早涝保收。三是完成了电力增容工程,通过扩、增变压器三台,村内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负荷不足的问题完全得到了解决。

在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中心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规划设计200户的中心村建设,已完成97户,修通了水泥路,并进行了绿化,安排专人管理,实现了垃圾集中堆放处理,无露天厕所粪坑,走进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五、大力推进民主管理,保障老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我们把民主管理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来抓,村里先后制订了《民主管理规则》、《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理事筹工筹劳制度》,在工作中尊重民意,倾听民声,实现了村务公开率100%,民主议事满意率达到96%,同时,村协会坚持常年办公理事,对村民进行尊老敬老教育,对虐待老人的现象及时进行处理,每年还利用老年节表彰尊老模范和老有所为的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全村没有出现一例虐待老人的现象,此外,全村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留守儿童和老人得到了应有的照顾。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位于东海之滨,地处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是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全市陆域面积981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68.09万。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享有东方大港、商贸都会、文化名域、和美之城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港2009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列中国大陆港口第四位、世界前十位。的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以上,私营企业超过l0万家,个体工商户突破26万户。已连续几年被评为“中国品牌之都”,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3件、中国名牌产品61个。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内名胜古迹众多,名家辈出,籍两院院士已逾90位,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是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几年跻身全国十强。市下辖的三个县级市、两个县、六个区。鄞洲区与中心城区东、南、西三面紧依,总面积l346平方公里,共辖18个乡镇、6个街道,户籍人口80万。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10亿元和145亿元,蝉联全省县(市)区第二和第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荣列全省之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比重达45%;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38%:十二年免费教育、农村卫生事业改革、社会保障全覆盖等惠民措施在全省全国率先实施。

下应街道地处市东南,紧靠市东部、南部两大新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街道辖区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10个社区、1个居委会、1个渔业社,人口11万左右,常住人口2.9万,外来人口5.7万。近年来,下应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借助市东部、南部新城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下应实际,大力实施竞争力提升、新农村建设、和谐区创建“三大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街道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同比增7.22%;完成财政收入4.6亿元,同比增26%,总量、增幅均列全区第四,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亿元;26个村社财务总收入2.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217元,同比增长11.8%。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我镇新农村建设的情况,经过认真思考,我认为鄞州区下应街道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下应经济的基点是工业。汽车配件、五金机械、针织服装、电子电讯器件、印刷包装、生物制药是下应工业经济的特色。截止2009年底,全街道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9家,其中上市公司1家,实现工业产值67亿元。街道现有9家高新技术企业,“五十强”企业数量位列全区镇乡街道、工业园区第三位,“双五十”企业总数位列全区第四位。下应街道湾底村原是一个穷村,早在1982年11月,该村党支部书记吴祖楣就清醒地意识到:要改变落后面貌,还得继续变,要大力发展村级工业。从当时村里一家只有10来个人、生产锉刀的小作坊开始,到1992年企业改制前,小作坊已经成长为年产值6000万元的大企业了。现在湾底村有7家企业,工业产品80%出口到欧美、日本、菲律宾、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下应经济的突破点是现代服务业。街道区划调整以后,原先成熟的城市区域被划出,街道一度出现了三产的“短腿”状况。但随着精品楼盘的推出、重磅项目的落户,第三产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2009年街道整体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5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44亿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由原来的13%上升到18%。滕头村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发展是第一要务,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我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工业和三产服务业,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始终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下应有耕地面积5000亩,该街道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以湾底绿色生态农业为特色的都市休闲农业旅游圈已具规模,并不断赢得市场认可。湾底每年都举办桑果节,去年湾底智能温室大棚(华东地区单体最大,投资2300多万元)、服装博物馆、旅游大楼相继投入使用,使湾底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取得了双丰收,去年湾底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近两年的旅游收入均在1500万元左右。滕头村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2007年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旅游区被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称号,2008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我镇也要积极响应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号召,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挥我们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

(三)始终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上,该街道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逐步做到从重点培育向全面推进演进,从重点工程带动向群众自发行动演进,从传统农村向城市社区演进,从集中整治向长效管理演进,从结果公开向操作规范演进,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湾底村原有8个自然村,村庄与村庄之间交通很不方便,并且村内住房破旧简陋,环境很差,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该村委托全国一流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做新农村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先后投入1.5亿元资金,拆掉了七个自然村,建造了二种型式的新村近10万平方新房,别墅100套,五层高楼650套,目前全村99.5%的村民都已搬入了整齐舒适、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住宅小区。近年来,滕头村先后投入81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水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1年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作为我镇来说,要结合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大投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1、充分认识林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与“三农”关系密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新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作用。主要表现为:

第一,发展林业是加快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林业。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林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是林业的主战场,农民是林业的主力军,通过大力发展林业,可以拓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发挥出巨大的综合效益;二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因为林木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在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方面具有独特效能。据实地观测,农田防护林能使粮食平均增产15-20%;三是发展林业有利于保证粮食安全。通过大力发展果品,不仅丰富人们的果盘子,改善饮食结构,而且还可减轻农产品的生产压力。

第二,发展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农民增收,是生活宽裕的前提条件,而林业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作用。一是林业产业的效益日益显著。在我市林果集中产区,人均果品收入超2000元的户,户均收入超万元的村,俯拾皆是。我市沧县的朴寺村、黄骅的孔店村就是靠发展小枣和冬枣致富的典型村,人均收入高达近万元。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市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二是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通过参加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海防林等重点工程,可获得钱款和苗木补助,从而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关键措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社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体现。发展林业,一是可绿化美化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通过构筑农田林网,搞好村屯四旁绿化、庭院绿化,能使农民的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和谐优美;二是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能提高农民的自身修养,又有助于农民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形成自觉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风尚。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可以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提供物质保障,有力推动农村的绿化美化与和谐稳定。

第四,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手段。管理民主是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使农民获得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当前,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搞好这项改革,还林、还利于民,由农民自己管理和经营好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不仅能落实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利,还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是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林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位特殊、作用独特。只有充分发挥林业的排头兵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迸发出其应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才能真真正正取得实效,“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

2、正确处理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于一身。如何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对林业的不同需求,让林业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先锋队,我们认为需着重处理好五个重要关系。

2.1要处理好兴林与富民的关系。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兴林与富民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只有把富民做为林业建设的重要目标,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林业改革和发展注入活力;只有广大农民群众富裕了,才能为林业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兴林为了富民、富民才能兴林的理念,将林业建设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把兴林富民做为林业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并始终不渝地坚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

2.2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只有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不断增长的多种需求,满足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只有深化林业改革,才能消除林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挖掘林业发展的潜力,发挥林业应有的效益。

2.3要处理好生态与产业的关系。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林业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只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满足了社会的生态效益和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去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才能较好地既满足了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又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发展。

2.4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发展、保护林业资源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要务。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多种功能,首先要保护好森林资源,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为了利用,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要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开发、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使林业成为农民群众致富之源,同时,在科学利用中实现自我有效的保护。这一点,在我们这个森林资源并不丰富的市来说,尤为重要。

2.5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第一的原则,既要切实抓住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加快林业的发展速度,使我市林业在数量规模上有一个迅速增长,更要把质量和效益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围绕建设精品林业这一目标,努力抓好林业的高品质建设,大力提高林业效益,强力推进林业的标准化生产。

3、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措施

3.1正确分析当前我市林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切实把大力发展林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我市林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截止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46万亩,其中“十五”期间完成造林159.5万亩,相当于过去20年造林面积之和,其中速生林面积达到11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1.5%,比“九五”末增加了5.5个百分点;果品总产量达到21.5亿斤,较“九五”末增长3.3亿斤;林业总产值达到35.4亿元,为“九五”末的2倍。林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然而,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的林业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我市近几年林业发展迅速,林木覆盖率达到21.5%,但仍比全省平均水平23.25%低1.75个百分点,且东、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县市不足10%,西部县市高达30%以上,泊头市达到35.9%,在全省94个平原县市中位居第一位;二是村屯四旁植树、农田林网以及庭院绿化还比较薄弱,我市的村屯绿化率仅为15%左右,东部县市更低;三是部分干部群众的林业发展意识还比较低,对国家惠林政策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到位;四是林业科技推广体系还不够健全,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4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五是面对迅速增加的森林资源,给我市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与防治体系建设增加了很大压力。同时,森林资源管理和案件的查处保护力度也需进一步加大;六是龙头企业少且小,带动能力弱,产业发展的水平还须进一步提高。

3.2今后工作思路

根据我市林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林业建议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时期关于“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发挥社会效益”对林业的新定位要求,切实加快林业发展速度,让该绿的地方绿起来,努力把建成天然大氧吧,推进全市林业再上新水平。

按照以上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四个重点、办好十件实事”:

四个重点,即:

一、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推进农村生态建设。一是抓好重点工程建设。突出抓好市中心城区环城林工程、东部绿化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村屯四旁绿化工程,年内全市森林覆盖率增长1.3个百分点,达到22.8%。二是着力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按照“村村绿、路路绿、家家绿”的原则,开展”环村林、庭院果”的建设,将村里村外、院里院外、房前屋后能植树种花的地方都植上树、种上花、栽上果,力求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全市村屯绿化覆盖率30%以上。

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充分利用走出去参观、请进来专家以及现场培训、音像培训等多种形式,搞好科技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市场优势,加快冬枣、无核枣、梨等传统名优果品基地的发展速度,凡是新建基地以及改劣换优基地,良种率必须达到100%;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在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进行改劣换优的同时,大力推进果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无公害果品生产面积比例达到50%以上,出口果品比例达到10%以上;四是加大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

三、大力推进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还林还利于农民。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综合配套、规范流转”的总体要求,不断将这项改革推向深入,逐步建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促进农村民主管理,真正使广大农民务林有其利、致富有其道。年内抓好青县、泊头两个试点县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全面铺开。

四、大力抓好国家惠林政策落实,放活林业发展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完善林业政策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不管是国营、民营、集体还是外资,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投资林业或参与林果生产与经营,都要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给予大力支持和切实的保护。同时要大力推行股份制造林、荒地拍卖造林、承包造林等多种好机制、好办法,放开发展非公有制造林,努力形成多主体、多形式、多层次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今后,非公有制造林面积要达到总造林面积的90%以上。

十件实事,即:

一、开展东部沿海县(市区)的生态绿化攻坚。以黄骅、海兴、临港开发区、南大港管理区、盐山、孟村、青县、南皮8个县(市区)为重点,以海防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三荒造林)工程等三大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盐碱荒地绿化、沟渠绿化、公路绿化,通过选好树种和造林模式,完成造林30万亩以上。

二、创建绿化典型。在县、乡、村结合创建文明生态村和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县”、“绿色生态示范村”和“绿色生态示范户”创建活动,重点抓好100个生态示范村、1000个生态示范户,实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林业建设的深入开展。

三、抓好“三环工程”。即因地制宜地实施环中心城区绿化、环县城绿化和环村绿化,通过建设“三环”绿化带、林荫路和四旁绿化,改善城镇、乡村绿化面貌。

四、抓好五大林业示范区。一是在任丘、河间、吴桥、肃宁4个粮食主产区分别建设4个万亩农田林网示范区。二是在青县、献县、河间、任丘、南皮、肃宁6个县市分别搞好6个千亩速生丰产林管理高效示范区。三是在沧县、献县、泊头、黄骅4个县市分别搞好4个万亩梨、枣提质增效示范区。四是在盐山、献县、东光3个县分别搞好3个百亩林木良种示范苗圃。五是分别在枣区、梨区、速生丰产林区和东部盐碱区域建立10个不同类型的林业科技示范点,开展科技推广和树种品种引进试验研究,为提高林果发展和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五、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测报体系和应急防治队伍建设,尤其要抓好美国白蛾等检疫性重点病虫的防治,突出窗口地带和重点地带的防治。同时,切实搞好野生动物疫情监测,确保全市不发生大的森林灾害。

六、深入搞好南大港湿地和海兴湿地的保护以及列入部级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后续完善工作。

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万名林果技术人员大培训活动。

八、扶持10个市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创新型发展,发挥好林果协会及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中的中坚作用。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一、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林区是一个集自然保护区、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区和部级贫困区于一体的特殊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存在城乡二元矛盾突出、农村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普遍矛盾外,还具有与平原地区和普通山区不一样的特点。

(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保护,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林区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也是全区上下的首要职责。为了加强保护,林区所有的建设与开发,都要以加强保护为前提,都要服从于保护大局,不利于保护的项目不能上、不利于保护的产业不能建、不利于保护的工作不能做,开发与建设受制于保护的约束十分明显,农民的损失得不到补偿。每年因为动物损害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就达300多万元,但由于保护工作的需要,在有矿不能挖,有树不能伐,有药不能采,有兽不能猎,导致处于抱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尴尬境地。

(二)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可持续增收难度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耕地多为坡耕地且相对分散,土壤贫瘠,地力差,保水能力弱,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抗御灾害的能力差,往往是靠天吃饭。受传统观念和地方习俗的影响,农民多种植玉米和土豆,养殖生猪和山羊,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生产方式比较粗放,规模程度不大,产业化水平低,具有品种多、规模小、数量少的特点。近年来,林区各级政府虽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品种,引导农民种植蔬菜、干果和药材等多经作物,但受季节、交通、信息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收效甚微。同时,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我区继续依靠国家政策性补贴、农产品价格上涨、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发展劳务经济来促进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形势非常严峻。

(三)山大人稀、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人,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9人,且大多数农民都散居住于高山或半高山,户与户之间距离遥远,解决他们的“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九湖乡东溪村一条村级公路就长达31.5公里,需要建设资金945万元。下谷坪土家族乡的相思岭村仅有497人,是我区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如要解决其交通问题,需修建一条15公里的公路,按照交通部门的规划设计,需要资金657.3万元,该村人平1.32万元,建设成本十分巨大。

(四)金融体制不顺,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由于特殊的管理体制,的金融部门多归市的金融部门管理,致使我区的金融服务功能淡化,农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农业生产缺乏资金支持。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1亿元,而各项贷款仅为2.27亿元。同时,林区财政十分困难,区级财政每年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导致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

(五)农民思想封闭,小富即安思想严重,民主法制观念淡漠。由于自然条件、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若干历史原因,加之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我区绝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强,“等、要、靠”思想严重,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见小利而不顾大局,缺乏一种长期发展的全局观念,思想意识难于统一,聚集动力弱,商品经济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温饱而足,民主法制观念淡漠,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

(六)村级债务繁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不强。截止目前,我区村级债务高达1133万元,村均负债17.7万元,农民人均负债236元,同时,我区大多数村没有村办企业,大多属于“空壳村”,无力化解债务,村级运转全靠财政补助支撑。据统计,我区56名村支部书记,最大年龄的5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8名,占14.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23名,占41.1%。在1258名建制村党员中,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党员300名,占23.8%;36岁至45岁党员234名,占18.6%;46岁以上的党员724人,占57.6%。大专及以上学历34名,占2.8%;初中及以下学历996名,占80%。

二、山区新农村建设应按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予以推进

在像这样的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现代经济社会形态转变,努力做到“四联”。

一是发展规划城乡联结。统筹城乡规划的关键是对城镇、乡村空间进行合理界定,强调城镇、乡村空间各自的完整性和融合,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域,形成层级明显、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特别是要完善各种层次、种类的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旅农林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城镇建设规划、生态移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特别是城镇、集镇、中心村、生态移民小区等要规划好发展空间,注重环境承载能力,控制规模和人口数量。

二是主导产业城乡联动。我们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和据点开发、轴线延伸、网络发展的开发模式,根据优势区位,培植增长极点,通过各个极点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形成产业带,促使各个产业带相互交织形成网络。的产业发展存在东西南部分差异特征,东部远离保护区,矿产、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我们在此兴办磷化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合理开发利用矿产、水电资源。南部和西部旅游资源丰富,我们大力发展“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以旅游带动农业和林业,探索“景区带动型”、“公司+农户型(林场型)”、“旅游协会+农户型(林场型)”、“综合开发型”等多类型旅农林发展的新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城里人下乡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和生物工程,鼓励乡下人兴办旅游农庄、进城务工,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转型。

三是公共服务城乡联通。完善农村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机制,逐年提高财政在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比重,并因地制宜,在财税征收、投资金融、土地使用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企业、个人等共同参与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优化城乡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以居住集中点为中心,健全完善城乡道路、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加强农村学校的软件配置,制订城乡教师的交流机制和鼓励、奖励师范毕业生、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办法,提升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确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创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农村康居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居民并不感觉到比城里人差。

四是社会保障城乡联体。从统筹城乡医疗、养老、低保入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医疗保障首先是整合机构。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和城镇职工、居民医疗合作管理办公室合并,建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管理办公室。其次搞好衔接。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完善衔接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医疗制度。第三是扩大覆盖范围。将全部城镇居民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养老保险逐步从城镇向农村延伸,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农村全覆盖,最终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同时,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三、山区新农村建设的体会

(一)必须靠规划引领。我们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总体规划,组织工作专班科学编制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形成生态环境优越、产业布局合理、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格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新发展。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领域。以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保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和乡风民俗新风尚。另一方面,编制村庄规划。根据各村的地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要素,创造性地为每一个自然村庄搞好规划设计,使全区66个自然村做到了一村一景。

(二)必须靠榜样带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群众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我们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回来后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将松柏镇松柏村、木鱼镇木鱼村两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组织农民代表、村干部到示范村参观学习,把示范村建设的经验做法教给农民。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第一阶段:2011年2月中旬至5月底。

工作重点:

1、进驻腊乌村委会后,及时了解上一批指导员开展的主要工作情况、工作进度、制定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内容。

2、进村入户,搞好摸底调查。对腊乌村的基本情况、自然条件、村民生活环境、农村政策落实情况、计划生育状况、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林业生产情况、畜牧业生产情况、蔬菜及特种作物生产情况、农村经济收入消费情况、粮食分配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文化教育卫生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人文地理概况、宗教信仰情况、发展重点等作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要求,于5月25日前上报1篇调研报告。

3、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要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同村、组干部和村民的联系,摸清村情,掌握社情民意,弄清腊乌村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4、在通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与村党支部、村委及群众一起制定出符合本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5、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有关部署和要求,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反复学习《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学习手册》的所有内容,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能指导好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6、认真组织群众学习上级的重要会议和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督促各项涉农法律法规、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了解到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7、协助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利用走村入户调查的时机,向群众宣传护林防火知识。

8、抓住植树节令,协助村干部认真抓好“林果”基地建设。

9、协助村、组干部,积极向上级争取修复灾毁沟渠所需的水泥等物资,组织发动群众结合春耕备耕做好抢修灾毁沟渠、农用物资到位、农业科技培训等工作,按要求完成好县、镇下达的各项大春作物种植示范样板任务。

10、根据腊乌村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所盼所需,积极向派出单位和各级相关部门反映,争取项目、资金和物资,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第二阶段:2011年6月初至8月底

工作重点:

1、引导群众加强对大春作物的中期管理,合理施肥,适时薅锄,积极预防各种自然灾害,确保大春粮食增产增收。

2、抓好国家和省强农惠农政策和措施和落实,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3、积极协助农技等部门开展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4、指导村“两委”班子认真执行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各项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增强村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规范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村级事物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农民遵守《村规民约》。配合村干部认真协调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开展创建“平安村”、“和谐村”、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反对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6、结合边疆党建长廊工程的实施,指导帮助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好党课和时事政治的教育,做好发展新党员的工作,帮助广大党员更新观念、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7、根据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配合村干部多反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和物资,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8、认真总结半年来的帮扶指导工作经验和不足,为做好第三、第四阶段的工作提供借鉴。接受上级的考核。

第三阶段:2011年9月初至11月底。

工作重点:

1、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支持、协助、配合镇政府、驻村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2、帮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村务运作程序。

3、协助村干部抓好秋收秋种工作,做到大春粮食适时收割,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求得新突破,必须要有新举措”。一方面,通过开展“百名包村干部,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保百家安”的六百活动,了解民情,摸清民意,集中民智,解决民困,分析现状,找准问题,发挥优势,制定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业务部门通过紧紧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和业务职能,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症结,创新思路,确立今后发展方向,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以促进全镇各项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调研的主要内容

1、新农村建设调研:(1)摸清所包村的基本情况。如人口、户数、各项经济指标、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以及村庄建设现状,包括街道硬化、绿化,垃圾池建设,户户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水利、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情况等。特别还要摸清本村在省内外的领导干部和大企业老板的基本情况。

(2)认真研究所包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落实措施。

(3)认真分析如何以增收富民为目标发展新产业。找出所包村的优势和明确主要发展方向(哪个产业、哪个行业、哪类产品)、近期工副业招商项目、种植业、畜牧业等发展规划。

(4)如何在镇规划的引导下,加快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

(5)村班子情况,能否承担起新农村建设任务,村务民主公开情况,群众对班子的要求,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6)年度创业目标完成情况。

2、部门业务调研:以部门为单位,围绕全镇发展思路、总体框架、中心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明确本部门的工作思路,目标定位和工作创新的具体措施,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并对如何围绕全镇发展大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

三、调研人员范围和时间安排

1、调研人员范围:全体机关干部

2、时间安排:10月8日—11月30日

四、方法步骤

本次调研活动分两条线,一是村级调研,由包村干部按所包村深入调研,由组织具体负责督促调度。二是以部门为单位,由分管领导牵头,围绕本部门业务工作实际开展调研。

具体安排:

(一)10月8日: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下发实施方案。

(二)10月9日—10月30日:开展调查活动。包村干部深入各村进行实地调查,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确保三种类型的户要到:一是党员户,二是个体工商户,三是贫困户。以部门为单位的业务工作调研与村级调研同时进行。

(三)11月1日—11月10日:进行集中讨论。分别召开村两委成员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进一步征求意见,认真研究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大计。业务工作调研由部门负责人组织讨论。

(四)11月11日—11月16日:撰写调研报告。

(五)11月17日—11月24日:召开调研汇报会。村级调研先分片组织,先由包片负责人初步审核,再由镇统一组织,听取包村干部调查研究情况汇报。业务调研由分管负责人组织听取汇报。

(六)11月25日—30日:开展业务工作调研成果展评。

五、保障措施

1、每周二作为机关干部进村调研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如果包村干部上午参加区以上会议,可下午进村调研。到村后,用村固定电话给政府办公室打回电话,政府办公室负责作好记录,作为进村报到。镇调查研究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巡回进行监督检查。

2、记好民情日记。党委统一发放民情日记记录本,包村干部人手一册。进村入户走访座谈,一般不少于本村总数的1/10户(其中,小村不少于20户),要详细写明走访时间、内容、走访户具体情况等,详细记录党员、群众和工商企业户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在增收致富中的新举措,对镇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和意见。

3、召开民情调查汇报。利用两周时间,包村干部逐一汇报调查研究情况。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根据县委关于在县和镇乡(街道)领导班子中开展以“树立忧患意识谋发展、提高工作效能抓落实”为主要内容的“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围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目标,结合本镇实际,决定在4月份开展镇领导班子成员以“蹲点调研谋发展,凝心聚力促和谐”为主要内容的蹲点调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科学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到农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深入开展调研,通过解剖麻雀、掌握实情,提出对策,指导工作,充分体现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促进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二、参加对象

镇领导班子成员。

三、活动内容

镇领导班子成员带领有关人员,组成蹲点调研组,选择一个村,开展蹲点调研蹲点调研时间为一个星期左右,蹲点调研中要开展好“六个一”活动。

1、开展一次“送课到基层”活动。深入农村、企业和学校等单位,以座谈会、辅导讲座、上党课等形式,向基层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作形势报告,开展市、县党代会和镇“两会”精神的学习辅导,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专题宣讲,着力巩固干部群众集中精神谋发展、步调一致促和谐的思想基础。

2、召开一次民情沟通会。进村蹲点的领导干部要召集村干部、村民代表、农村致富带头人、困难群众等开好座谈会,就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强集体和农民收入、推进民生保障、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沟通,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并做到问计于民、群策群力,积极为农村发展出谋献策。到企业蹲点的领导干部也要通过召开座谈会、意见征求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建议,了解掌握社情民意,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3、开展一次“结对送关爱,春风进万家”活动。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镇领导班子成员“三联制度”,即联系一个村或企业,联系一名致富领路人或行业带头人,联系一户生活困难的老党员、老劳模或普通群众家庭,经常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每位班子成员定期走访联系单位、联系对象,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经常分析社情民意。同时,要求镇班子成员要走访10户以上群众家庭,了解群众的生活现状、掌握群众的需求期望、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结合走访要对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进行一次慰问,帮助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有关困难。

4、实行“一线工作法”。现场接待群众咨询、来访,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做到能办的马上办,有困难的协调办。同时,要结合蹲点单位的实际情况,帮助办好1-2件便民利民的好事、实事。通过大力弘扬“一线工作法”,切实做到工作在一线开展、矛盾在一线化解、实事在一线推进、形象在一线树立。

5、记好一本《蹲点手记》。重点记好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创、基层群众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建议以及社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随时记录蹲点调研过程中的感受、感想,真实掌握社情民意。

6、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根据调研了解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一、两个问题,全面深入分析,切实提出对策,并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四、有关要求

1、充分体现良好形象和优良作风。坚持求真务实,真正走进农村、走进困难、走进矛盾,注意自身形象。要优化组合,轻车简从,每组一般不超过5人;蹲点到村的,提倡吃住在村,自带生活用品,据实交付膳宿费用。